力帆集团总裁马可:工厂搬迁背后是力帆的自我革命(附图)
|
近期,与力帆有关的消息频出,让这家三四线汽车企业重回人们的视野。
几天前,江苏环保局传出消息,力帆常州分公司将在常州启动年产10万辆增程式纯电动SUV项目的建设,外界称该项目是与车和家合作,也就是力帆将成为这家新造车企业的代工方。是否确有其事? 年初,力帆董事会通过了《力帆股份关于对外投资暨重庆力帆乘用车有限公司15万辆乘用车项目搬迁的议案》。这意味着占地740亩的力帆重庆鸳鸯工厂将搬迁,力帆可获得约15亿~25亿元的土地出让收益。力帆这一步棋的背后有何用意? 今年上半年,力帆汽车累计生产了54562辆汽车,其中传统乘用车为51067辆,新能源汽车为3495辆。对一家老牌汽车企业而言,这样的数字难免会引人猜想,力帆未来的主业还会是汽车制造吗?
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约访了力帆集团总裁马可。这位33岁就坐上汽车上市公司总裁的“80后”很忙,不少准备向他汇报业务的人都被挡在会议室外,而他则破例给记者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,详细地讲述了力帆的转型思路和发展规划。马可给自己的定位是公司的“改革派”,言谈间尽显其决心、魄力、行动力和责任感,对于力帆当前的一些问题,以及外界质疑力帆的地方,也并不回避。 力帆的搬迁就好比用地理位置的价差 换取生活品质的提升 《中国汽车报》:最近外界有传闻称力帆的鸳鸯工厂即将搬迁,通过搬迁,力帆可以获得15亿~20亿元土地出让补偿。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此事的原委? 马可:力帆搬迁是很正常的事,这只是我们内部资产重组的一种方式。虽然近几年力帆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并不如意,但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,发展过程中都存在波峰和波谷。力帆从依靠摩托车起家时,就始终保持着对制造业的坚守精神,虽然目前汽车行业处于困难时期,但这其中仍然蕴含着巨大的机遇。力帆必须抓住这个变革的机遇,聚焦资金、聚焦资源。 力帆的搬迁就好比一个人在北京二环拥有一套60㎡的房子,若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,最佳的选择就是卖掉原有的房产,用所获差价在五环外购置环境较佳、空间更大的房产,并把剩余的财产用来提升生活品质。
在外界看来,力帆搬迁就意味着力帆的生存困难了,但事实上这是我们自己的资产,我们有权利进行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。我认为,最可怕的事情是,当你眼睁睁地看到机遇时,却没有资产可以用于重组,进行聚焦。此外,建成于2004年的鸳鸯工厂也不再能够满足我们今日的产品需求,与其改造升级,不如进行全新的打造。 《中国汽车报》:传统车企为新造车企业代工,在近期成为行业的一种趋势,力帆也传出过类似的消息。对此,您是怎么考虑的? 马可:不排除这种可能,不过力帆是上市公司,一切以公告为准。预计在两个月后我们会有一些新动作。不过,在我看来,目前鸳鸯工厂正处于搬迁阶段,我们的现有产能不算太充裕。 力帆不会对家门口的生意置之不理 将推出全新品牌 《中国汽车报》:近些年,力帆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比较好。据了解,在俄罗斯市场,力帆的销量已连续7年位列中国品牌第一。而力帆在国内市场的表现却与之形成了反差。对此,力帆是否会有所调整? 马可:去年,全新领导班子上任后,力帆明确了未来的发力重点要放在国内市场。这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,一方面影响海外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多;另一方面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车市场成长性依然很好。
力帆不会对家门口的生意置之不理,我们的经营策略正在由外向内转移。具体而言,我认为目前力帆在产品层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聚焦,同时也不具备特色。一个品牌、一款产品如果不具备特色的话,在市场的蓝海阶段尚可获得一定的红利,但当蓝海退去,红海来临之际,就只有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所以,接下来,力帆在实现各级别产品全覆盖的同时,还将认真梳理品牌调性,推出全新品牌。 《中国汽车报》:新品牌将于何时发布?与现在的力帆品牌会有哪些区别? 马可:预计在明年年底,力帆会向外界正式发布新品牌,相关的产品将于2020年正式推向市场。之所以有推出新品牌的打算,是因为我们注意到,虽然力帆是一家有历史沉淀、有内在文化的企业,但对于消费者而言,我们所传递的品牌理念还不够清晰。因此,力帆希望通过重新梳理我们的品牌定位,去赋予品牌和产品以特色和灵魂。未来,我们的两大汽车品牌将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定位,把“新酒”装在“新瓶子”里。 《中国汽车报》:除了对品牌重新梳理外,力帆还会有哪些变化? 马可:我进入汽车行业已有十年,入行前我是学软件,搞IT的。当前汽车行业所面临的转型就像当年的手机行业一样,行业正处于拐点期,未来汽车或许将取代PC端与移动端,成为最为重要的数据载体。因此,我更加看重汽车在智能化与网联化方面的转型。
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具备三大处理数据的能力,包括数据采集能力、数据交换能力和数据的应用能力。而这三种能力的实现,也是力帆在打造智能汽车时的发力重点。未来,我们希望消费者在驾乘力帆的新产品时,可以不必再担心维修与保养等问题,我们的系统会根据车辆的情况向消费者主动发出提醒,并为消费者做出详细的规划。而这些均需要大数据来实现,力帆希望借助大数据,打破消费者与品牌、经销商之间的隔阂,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力帆由制造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的转型。 《中国汽车报》:力帆是如何借助大数据实现智能化连接的? 马可:力帆要构建基础架构来实现数据连接。为此,我们从互联网公司挖来不少技术人才。我们将从车辆的维修交互着手,更好地实现数据采集系统的落地,力帆希望帮助消费者打造一条透明、垂直的维修渠道的同时,把这部分后市场的数据牢牢握在自己手中。而在打造这一系统的过程中,对于力帆而言,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技术本身,而在于我们能否把相当多的精力投入到系统的开发中。同时,这也在考验我们整个体系的支撑能力。对于传统的制造企业而言,这是一种源自于理念上的挑战。 管理层换血完成70% 盼达的成功证明了力帆的实力 《中国汽车报》:力帆在分时租赁领域投资了盼达租车,今年上半年,盼达租车已成为国内注册用户最多的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公司。在大多数分时租赁公司饱受经营压力之时,盼达是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的?
马可:盼达租车其实是力帆在服务领域的一个延伸,在过去几年间,它已经成长为一家非常优秀的共享汽车公司。做分时租赁,最核心的考验来自于资产调度。只有把资源调动的效率和品质提升到极致,才有可能成功突围。同时,系统的开发也至关重要。我们目前看到盼达的用户注册量很大,很光鲜,但我们深知,这与其系统的便捷性有着紧密的关系,在打造这款系统的过程中,盼达尝试了很多次迭代。 《中国汽车报》:您作为力帆管理层中的“改革派”,又是国内最年轻的汽车上市公司总裁,在改革过程中,是否会遇到来自内部的阻力? 马可:这半年以来,我不仅在思考力帆改革的问题,也在进行内部的重组。目前我们的管理团队大多数都是“80后”,其中不少是我从互联网公司挖过来的。在管理层,我们基本已完成了70%的换血。应该说,对于力帆即将重点发力的领域,我们的人才已经落实得八九不离十了。因此,在改革方面并不存在太多来自内部的阻力。 (韩忠楠 岳鹏) |